汽车保险业务收入已是当前部分财产保险公司的主要收入,而随着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网约车等汽车保险业务市场的逐步细分,各细分市场的未来发展空间呈现出了差异化,其中商用车保险业务是未来最具增长潜力的细分市场之一。
近日,作为国内商用车保险业务专业化的先行者,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洋产险”)在南京举办了商用车保险业务的专题培训,来自太平洋产险商用车业务部、41家分公司商用车业务负责人近百人参加了此次培训。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为此次专题培训分享了“2023全国商用车保险行业形势分析”。
钟渭平从全国商用车保险市场形势、全球商用车市场形势以及行业趋势、行业思考和解决思路等方面全方位进行了剖析,有利于促进商用车保险行业从业人员对商用车市场更深的认识,有助于保险公司设计更加适合市场发展的保险产品,有益于保险公司进行更好的风控管理,从而推进商用车保险业务的发展。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
在谈到商用车保险业态的现状时,钟渭平表示,2022年全国商用车保险业务的交强险、商业险虽然整体实现盈利,但鉴于多种因素影响,全国商用车险保费收入并没有实现增长,商用车保险行业中的纠纷、拒保、拒赔、捆绑销售等现象时有发生,用户和保险公司之间的矛盾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
相关数据显示,商用车参保商业险的车辆总数与存量总数存在较大差距,其中2022年国内货车保有量为3500万辆左右,但是参保商业险的车辆总数仅为2200多万辆;而全国客车保有量应在600万辆左右,而实际参保商业险的客车总数仅为200万辆左右,仅仅只有三分之一。按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的推算,2022年全国商用车存量市场保费规模应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而2022年商用车实际保费收入却仅为2690亿元,两者差距明显,由此可见未来商用车保费市场尚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此外,钟渭平认为,鉴于商用车的生产资料的属性,还有很多衍生业务的保费收入,如货保、人保、延保等业务将近有3000亿元的保费收入规模。
钟渭平分析,目前,中国拥有超过4000万辆的商用车,是全球商用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但是商用车保险市场所面临的问题却很多,分析起来最重要的有几个核心要点:一是商用车保险机构及产品问题;二是部分保险产品、风控、费率与商用车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三是市场竞争不充分、保费价格持续攀升的问题;四是商用车保险服务满意度持续走低的问题;五是部分商用车在无商业险的情况下上路运营,交通运输行业运营风险持续增加的问题;六是“统筹保险”(交通安全统筹费)的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扩张,对我国商用车保险秩序产生一定冲击的问题;七是各保险机构的商用车保险业务管控难甚至出现了亏损的问题。钟渭平解释,做大做强我国商用车保险市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商用车行业的专业化、市场细分、行业认知、产品开发、风险管控、人才培训、折旧设定的标准和逻辑等,这需要包括行业协会、保险公司、整车企业、终端用户等在内的行业主体进行系统化合作,共同探索行业的未来发展思路。第一,对商用车分类的定义要有很清楚的认知,7+1类商用车是做好保险产品的基础;第二,对商用车业态要有深刻的理解,要根据车辆的年限、工况、路线、区域的不同以及驾驶员、货物的不同等去设定不同的产品和费率,不可一概而论;
第三,要根据国家标准的车辆分类对保险折旧系数进行合理的设定,要充分参考国内专业的评估和折旧标准——《商用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计算逻辑及计算依据;第四,要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加快商用车人才队伍的建设;第五,要运用商用车大数据平台控制好四大风险要素(人、车、货、第三方),从车价、销量、评估、车辆轨迹及履历等方面在基础端做好风险把控,运用智能化的数据减少业务风险。毫无疑问,我国庞大的商用车保有量是保费收入的重要来源,而风险和机遇常常是并存于市场之中的,做好前瞻性的研究,做好大数据化应用场景分析,做好人才储备,才能在商用车保险市场里大显身手。